
亞洲和澳大利亞的綠氫項目正在停滯不前,因為開發(fā)商選擇出口綠氨,而不是專注于滿足國內氫氣需求。根據(jù)挪威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的一位高級分析師Minh Khoi Le的說法,盡管澳大利亞、印度、東南亞和中亞已經宣布了大量項目,但中國以外的幾乎所有項目仍處于概念階段。
到2030年,該地區(qū)擬建的主要綠氫項目中,近一半的產能將以出口為重點,而到2050年,這一數(shù)字將接近四分之三。Le解釋說,這是由于出口項目的財務壓力增加,以實現(xiàn)更大的規(guī)模經濟(由于運輸H2的成本增加),并確??煽康某匈徤獭?/span>
他指出,要出口,你不僅需要一個可信的承銷商,也許是一份更長的合同,你還需要擴大基礎設施,擴大技術。因此,出口項目也面臨更多挑戰(zhàn)。這也是為什么亞洲的管道實際上沒有全面推進,因為每個人都計劃出口而不是在國內使用。
許多開發(fā)商正尋求通過向歐洲、日本或韓國等高收入地區(qū)出口,在綠氫及其衍生物的高端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,而不是專注于利潤較低的國內脫碳項目。然而,在全球范圍內運輸氫氣和氨等衍生物是能源密集型的,顯然會增加相當大的成本。目前要求船舶燃燒污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之一——燃料油。
出口項目面臨的挑戰(zhàn)是,它們通常要大得多,以享受規(guī)模經濟,并吸收與基礎設施相關的成本。此外,生產商還陷入了進一步的定價難題,因為收購方不愿對早期項目做出長期承諾,以免被更高的價格所束縛。讓承購商頭疼的是,他們害怕現(xiàn)在支付過高的價格,因為他們期望未來氫的成本會降低。
Minh Khoi Le表示,他無法評論目前承購方對合同期限的預期,但他指出,許多國際補貼制度合同的期限都在10年左右,這將對目前正在談判的合同產生影響。總體而言,亞洲和澳大利亞的綠氫項目面臨著一系列挑戰(zhàn),包括出口導向型戰(zhàn)略、能源密集型運輸成本以及承購商對價格的擔憂等。這些因素導致這些項目的推進受到限制。